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江理>>正文
《光明日报》: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活起来
日期:2019-03-12  点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通讯员 邓文君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07日 10版)

6549名副高以上专家、4460多项科研成果、10080台价值50万元以上设备、349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江西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服务。这是该平台自2016年12月在江西首届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上启动运行两年多来的“工作数据”,勾勒出该省高校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生动图景。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激励江西高校广大专家、学者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活起来,让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激活科技创新的“基因”

高校从不缺乏科技创新的“基因”。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高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总数达12个,占江西全省总数的80%;共获省级自然科学奖87项,占全省总数的98.9%;2017年,江西高校专利申请量达6338项,比2012年增长3.53倍。

这些数据展示了江西高校的基础研究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其背后蕴藏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令人期待。数据的背后,是江西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围绕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加快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孜孜追求。

打造科技创新的平台

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高校食品学科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建立以来取得了诸多在国际、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近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9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3项。目前该实验室已成为开放交流与人才培养的基地,形成了以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一批博士等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中坚力量的研究队伍,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科研平台作为催生重大创新成果、培养凝聚人才的“孵化器”,成为江西推进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对接国家和本省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国家、省级科研平台建设;围绕航空制造、电子信息、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产业,组建一批新型研究院;发挥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推动发展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江西省教育厅出台的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和培育新动能等有关政策文件里,一项项事关科技创新的举措正在落地。

依托科研平台的强大功能,一项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一个个研究成果不断转化,这些平台犹如“科研重器”矗立赣鄱大地,源源不断发出光和热。

科技创新助力社会发展

在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的江西农业大学水稻繁育基地,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草帽哥”打着赤脚在田间地头忙碌,他们是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贺浩华和他的科研团队。“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水稻对南方农民的意义。只有培育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的种子,百姓才有好饭吃。”为了这粒“种子”,贺浩华带领团队从1998年起开始了长达19年的艰辛探寻,2017年1月,凭借“江西双季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项目品种和技术在江西等省累计推广7178.7万亩,新增稻谷43.44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97.76亿元。

在江西中医药大学,杨世林、杨明教授带领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十几年的攻关,打造了江西首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从制剂设计、生产工艺、制药装备和质量控制等制造产业链方面进行创新,攻克了中药固体制剂产业化的关键共性难题,打破了先进制药装备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实现了高效节能降耗中药制药装备国产化。如今,该实验室已培育健胃消食片、复方草珊瑚含片、金水宝胶囊等中药品种,为江西实现中药绿色制造做出了突出贡献。

放眼江西高校,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科技创新只有对接现实需求,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才有广阔的前景。

厚植科技创新人才沃土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

1976年,26岁的万林生从中南工业大学毕业,来到江西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工作,立志用一辈子时间把钨冶炼技术研究深、研究透。他苦心钻研30余年,系统研究了白钨湿法冶炼工艺原理,在国内外首次实现白钨矿高效、洁净制取超高性能钨粉体的工业化生产,2008年、2016年两度摘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虽已退休,万林生却仍然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为江西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发挥余热。

1982年,陈日新从江西中医学院考取安徽中医学院针灸专业研究生,开始了与针灸学科的不解之缘。毕业后,他回到母校,以提高灸法疗效为攻关对象。经过20余年探索,终于发明了原始创新技术热敏灸新疗法,并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形成了“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的发展格局,每年带动近千亿元的产业发展。

2008年,35岁的陈焕文放弃瑞士联邦工学院高级科学家的职务,回到东华理工大学工作,其创立的“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成为江西首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质谱检测新技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分析化学研究领域,在环境、食品、医药、矿产等领域广泛应用。

一批批专家、学者扎根江西、立足高校搞科研,一代代科研人员默默奉献、接续奋斗攻难关,让高校科技创新之花在赣鄱大地灿烂绽放。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3/07/nw.D110000gmrb_20190307_8-10.htm



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Copyright © 2017 www.jxust.edu.cn 江西理工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  [赣州-三江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赣州-红旗校区]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  邮编:341000

        [赣州-黄金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  邮编:341000

          [南昌-南昌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  邮编:330013


   移动版    赣ICP备05001230号     赣公网安备 360702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