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媒体江理>>正文
《中国教育报》: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服务区域发展 培养有色金属“三有”人才
日期:2025年08月07日 12:11  点击次数:

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冶金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冶金工程专业一直以稀土、钨、铜等区域特色有色金属为依托,以服务区域特色有色金属产业绿色发展为己任,坚持特色办学并不断深化改革,着力培养服务区域特色有色金属产业“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三有”人才。

面向区域特色产业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近年来,冶金工程专业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为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达到93%,35岁以下年轻博士成为学科的生力军。专业引培,聘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于专职青年教师,建立导师制,委派导师强化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建立工程实训制度,青年教师每3年不少于6个月时间开展工程实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专业着力打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专业全面加强产教融合,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开展订单式培养,结合企业生产工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实习过程由企业和学校协作指导,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专业不断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扩大应用课程、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从2016版到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毕业总学分降至165分,实践教学学分占比提高至28.18%。

专业搭建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师与学生紧密合作、企业深度参与,把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特征,在实验教学中,逐步形成并搭建了“三层次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贯通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强化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

特色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反哺教学

专业遴选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引进课堂,自主设计研发教学实验装备和配套的仿真软件,形成了一系列理念先进、方法科学、效果良好的教学实验项目。根据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白(黑)钨矿洁净高效制取超高性能粉体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复杂稀贵金属物料多元素梯级回收关键技术”,分别构建完整的钨冶金、铜冶金实验教学体系。基于应用于厦门钨业集团金龙稀土公司的科研成果,构建形成完整的稀土冶金实验教学体系。开设了“钴酸锂正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实验”,为学生提供锂电领域的专业综合实训。

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专业在数十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工程训练中心,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依托学科平台,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和覆盖面广的“金字塔”型完整学科竞赛体系,将竞赛分为4个层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教师每年从科研项目中遴选出30余项适合本科生参与的任务驱动型实验,带领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近5年,获得省级和国家创新创业项目资助28项,获“挑战杯”“国创大赛”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83项。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专业定期邀请国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讨论与交流,引进外籍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派遣专业教师到国外访学、交流,开拓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挖掘红色资源,强化学生爱岗敬业素质

专业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开展一系列创新型德育文化活动,提升毕业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坚定长期服务区域特色有色金属产业的信念。

专业年均开展30余次主题学习,辐射学生1300余人,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年均组织学生去革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4—6次,辐射学生2500余人、教师400余人,暑期开展“红色之旅”特色实践活动,让学生领会艰苦奋斗精神,汲取成长养料,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实干担当。

学院对思政课程进行了创新改革,结合区域特色有色金属生产实践,把专业知识背后实事求是的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伦理道德等传授给学生,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道”,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定期邀请行业内校友,通过报告、座谈、授课等形式,加强对冶金工程专业学生职业选择的引导,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2012年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至今,取得了良好的职业教育效果,为做好学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抓手。学院将德育贯穿育人始终,由院长主讲“开学第一课”;每周末由专业教师主讲,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专业行业、树立职业目标;毕业离校前,院长为毕业生上“毕业最后一课”,勉励学子立足岗位、服务社会。

冶金工程专业面向产业需求培养优秀人才,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提出科教融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新思路,开辟人才培养新路径。2015年以来,专业已为区域特色有色金属产业输送了2000余名“三有”人才,毕业生以“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三实”特质广受好评。(王瑞祥 范鹤林 严康)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7日第4版

https://share.app3.jyb.cn/paper_d/88c63b71587b20b4a4fb702d56262909?from=VjZDc29lWmRlREZnUWRtcXVVam1CUFNYNHJZMmZLd1B2QW5ZSUs2d0o0bnA4THZVa2VzSUdiK2JnYlJvY3ZNWA==



上一条:《中工网》:江西理工大学“锂想绿行”科研团队:“以废治废”攻克锂电池回收难题
下一条:《科技日报》:“以废治废”攻克锂电池回收难题

扫描二维码分享
相关推荐: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Copyright © 2024 www.jxust.edu.cn 江西理工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校地址:  [赣州-三江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958号  邮编:341000  

        [赣州-红旗校区]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  邮编:341000

        [赣州-黄金校区]江西省赣州市客家大道156号  邮编:341000

          [南昌-南昌校区]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街1180号  邮编:330013


   移动版    赣ICP备05001230号-1     赣公网安备 360702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