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教育有温度更有力量
江西理工大学
“80后”辅导员董玉婷

我是江西理工大学董玉婷,一名80后辅导员,今年是我担任辅导员的第21年。我们学校工科生多,我便发挥音乐特长,组建合唱队、舞蹈队,开设音乐思政课,以音乐为鲜活载体,于潜移默化中将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为更好守护学生心理,36岁时我开始攻读心理学博士,毕业后创办“树洞小屋”工作室,帮学生化解各种心理问题。
我还参与全国辅导员工作室联建,并成为第一批主理人。21年辅导员工作经历,让我始终相信教育有温度更有力量。未来,我会继续以爱与智慧,温暖、赋能更多学生。
新华社记者:江西这片红土地孕育了深厚的教育情怀。请问各位教师代表,对你们而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新时代江西的教育实践中,具体意味着什么?将如何延续这份使命?
董玉婷:
作为扎根江西红土地的高校辅导员,在我心中,新时代江西教育实践里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以红土地的红色基因铸魂,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让他们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我开展育人工作的“活教材”。日常工作中,我会把红色教育融入学生成长点滴:开主题团日、班会时,组织学生看“思享荟”、听“红师”讲红色故事,一起讨论青年担当;和学生谈心时,会借方志敏的红色家书为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帮他们驱散迷茫、坚定信念。我还带学生参加暑期大思政实践,走进井冈山、于都长征出发地、小平小道等地,让他们亲手触摸历史,从心底筑牢爱国情、立下报国志。
同时,我也注重将“红色铸魂”与“科技强国”结合,在党团活动中加入产业实践环节:带学生走访企业、对接实习、走进生产线,听工程师讲技术突破的故事,让他们真切感知“专业能为国家做什么”。
凤凰网记者:作为拥有多年思政教育经验的高校辅导员,请问董玉婷老师,您如何利用多学科专长和自身多元身份优势,做到因材施教,助力每个学生找到自身成长方向,实现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
董玉婷:
我觉得因材施教,其实就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下功夫——帮他们挖出身上的亮点,再把这些优点放大。 我会给每个学生建一份“成长档案”,还会为他们画专属的“个人画像”,跟不同学生交流时也会用不同的方式。我也常把自己“拆开来用”:需要倾听学生心事,就拿出心理老师的耐心;聊职业规划,就带出创业导师的激情;谈情感共鸣,会用文艺生的感性;分析问题时,又能拿出理工科的逻辑,学生需要哪方面的支持,我就提供哪方面的帮助。
之前有个学生,编程能力很强但特别不自信。我就推荐他进了工作室,作为指导老师,我陪着他一起研发养老机器人。后来这个项目不仅在全国比赛里拿了奖,他还成功被推免为研究生,整个人也变得越来越自信。我的这些不同身份,也像是发现学生闪光点的“不同窗口”。比如有个学生成绩在中下游,自己也挺迷茫的,但我发现他在音乐创作上很有天赋。刚好我是合唱队的指导老师,就鼓励他在迎新晚会上表演自己的原创作品,当时他站上舞台,眼里的光根本藏不住。之后我还帮他做了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测试,给了他一些创业方面的建议。现在,他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独立音乐制作人。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温暖的陪伴,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向上生长。
https://mp.weixin.qq.com/s/mkK9jC2N0s8Z2p9M_UPPSA